若当年曹操把秦宜禄妻给了关羽,关羽降曹后还会回归刘备吗?
关于关羽的神化过程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形成的。
关羽的形象在历代传颂中日益被神化,原本鲜活的人物特征逐渐淡化,其真实经历也失去了人性化的细节。随着崇拜的加深,关羽从一位历史人物慢慢演变为高高在上的神明,脱离了凡人的本质,成为了人们顶礼膜拜的偶像。
关羽并非高高在上的神灵,而是一个有血有肉、重情重义的普通人。他敢作敢为,情感真挚,展现出了浓厚的人性光辉。
他为了心爱的女子,多次低声下气地向曹操求情,希望能得到她。在遭到拒绝后,他甚至一度想用暴力来泄愤。后来刘备出面阻止了他的冲动行为,但他却对此耿耿于怀,多年后还时常在刘备面前抱怨不休。
倘若史书如此记载,关云长虽不再那般传奇,却会增添不少趣味性。
东汉末年,曹操率军攻陷下邳城,吕布因部将倒戈而被擒,最终被处以绞刑身亡。
关羽随刘备凯旋,意气风发地踏入了下邳城。
当军队抵达下邳城下时,关羽特意向曹操请求:破城之后,请务必把秦宜禄的夫人留给我!
关羽又一次提出了同样的请求!
《华阳国志》中的《刘先主志》提到:
到了城门口,他又向守城官员报告。那位大人物觉得他神情可疑,便亲自上前盘查。
曹操这次明显食言了。关羽之前已经明确表态,也得到了曹操的点头认可。
《华阳国志》中关于刘备的记载:
关羽对曹操说:“我妻子未能生育,请允许我离开城池,接纳宜禄的妻子为妾。”曹操同意了这一请求。
如今,曹操居然为美色所动,背弃了当初的承诺,关羽怎能不心生怨恨?
多部古籍如《华阳国志》、《蜀记》以及《魏氏春秋》均有相关记述,证明此事并非个别案例。这些文献相互印证,为事件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依据。
《三国志》里自然不会提到这些,毕竟这事要真写进去,关羽的面子可就挂不住了。
曹操是否对这次抢走关羽感到懊悔,谁也说不准。如果他当初能早点意识到关羽的重要性,大概就不会干出这么不地道的事了。
关羽难道就默默咽下了这口气?
关羽可不是秦宜禄那种没骨气的人。秦宜禄的妻子被曹操霸占,他居然还能忍气吞声,在曹操手下当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,连张飞都替他感到窝火。当年刘备在徐州吃了败仗,张飞还好心带上秦宜禄一起逃命。谁知道这家伙半路就反悔,不肯走了。
根据《魏氏春秋》记载:
刘备从小沛撤退时,张飞跟着他,路上碰见宜禄,就对他说:“别人抢了你老婆,你还给他当手下,这么傻的事你也干?跟我走不?”宜禄跟着走了几里地,又后悔想回去,结果被张飞杀了。
老子虽然不咋样,但儿子倒挺争气。
秦朗这孩子,长得一表人才,仕途也顺风顺水,估计是遗传了他母亲的优秀基因。
让我们看看关羽得知曹操抢走自己心上人后是什么态度。
《华阳国志》中关于刘备的记载:
刘备与曹操一同打猎时,关羽曾想在狩猎过程中除掉曹操。但刘备考虑到天下大局,阻止了这一行动。自此之后,关羽心中始终对曹操存有戒心。
这个记录挺有趣的。
《三国演义》中记载,关羽之所以要杀曹操,是因为曹操借用了汉献帝的御用弓箭,射中一只鹿后,他不但没有将弓箭归还给皇帝,反而私自据为己有。
一只鹿看似微不足道,实则寓意深远。在古代,"鹿"象征着江山社稷。关羽正是通过这件事,看穿了曹操觊觎皇位的野心,因此决心除掉他。
据《华阳国志》记载,关羽欲杀曹操的动机并非源于汉献帝的御用弓箭,其真实原因在于曹操曾夺走关羽心爱之人,关羽此举意在报夺妻之仇。
关羽归顺曹操后,内心始终惴惴不安。这种担忧从何而来?主要源于他曾经想要取曹操性命的那段往事。
曾经的对手不再是别人家的领袖,反而成了自己的顶头上司,更讽刺的是,这位上司还是关羽当年想要除掉的目标。这种处境,怎能不让他提心吊胆?
有人认为,关羽向曹操讨要秦宜禄的妻子,甚至动了杀曹操的念头,这些行为与他一贯的作风大相径庭,完全不像他会做的事。
这难道真的做不到吗?
关羽找曹操要秦宜禄妻子,表面上是说自己没有儿子,实际上是因为看中了杜氏的美貌。
在汉朝,男子为了延续家族血脉而再婚是被社会认可的普遍做法。关羽选择再娶一位妻子,既符合当时的礼法规范,也完全在情理之中,这样的行为并不值得非议。
此外,既然张飞都能强行娶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为妻,那么作为他情同手足的兄弟,关羽向曹操讨要一个女人又有什么不好意思开口的呢?
但曹操的做法确实不够地道,他强行占有了关羽心仪的女子。这种行径,放在任何人身上都会激起强烈的愤怒,更何况关羽这样一位堂堂正正的男子汉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关羽的行为完全符合人性常理。无论是向曹操讨要秦宜禄的妻子,还是想要除掉曹操以解心头之恨,这些举动都展现了他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与冲动。正是因为这些真实的情感流露,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而立体的关羽形象,而不是一个冰冷的历史符号。这样的关羽,才更贴近他本来的面貌。
这还不是最终的结局。
在刘备被曹操打败后逃向荆州的途中,关羽一路上不停地抱怨刘备:
当初,刘备战败向东撤退,直接前往鄂城,当时他还没有自己的地盘。关羽对此表示不满,说道:“如果当初听从我的建议,现在就不会落到这步田地。”
关羽似乎一直对当年在许都没能除掉曹操这件事难以释怀。
如果曹操当初同意了关羽的要求,将秦宜禄的妻子许配给他,关羽在投靠曹操后是否还会选择回到刘备身边呢?
要是曹操早知道关羽将来会归顺自己,他当初在下邳肯定会把秦宜禄的妻子许配给关羽。可惜人生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,错过了就是错过了。
关云长归顺曹营后,内心一直难以平静。
首先,曹操曾抢走我钟爱的人,这让我心中一直怀恨;其次,我曾动过除掉曹操的念头,担心他会记恨在心,对我进行报复;最后,我与刘备情同手足,尽管迫于形势归顺了曹操,但内心深处依然效忠于刘备。
美貌佳人在刘关张三兄弟眼中固然有吸引力,但纵观他们的行事风格,危急时刻丢下家眷独自逃生的做法早已成为家常便饭。
据史料记载,刘备一生中有三次舍弃妻儿的行为。作为与他并肩作战的兄弟,张飞和我在关键时刻放弃家庭的情况,恐怕也不比他少。
美女并非关键因素。就算曹操当年真的把秦宜禄的妻子赏给关羽,关二爷也不会因此背弃刘备转投曹营。对关羽来说,忠诚远比美色更重要,他的选择始终不会改变。
曹操察觉到关羽心神不宁,便安排张辽前去开导他。
曹操手下有两员大将跟关羽交情匪浅,一个是张辽,另一个是徐晃。其中,张辽和关羽的关系最为亲密,称得上是肝胆相照的好兄弟。
早在何进召集各地豪杰进京时,关羽和张辽就结下了缘分。当时刘备也奉召前往洛阳,三人在那时便有了交集。
他们来自同一个地方,性格相似,都看重气节,于是成了要好的朋友。
曹操之所以选择张辽去劝说关羽,主要是因为张辽和关羽私交甚笃。
这次,曹操的盘算落空了。
曹操之所以迅速崛起,并非依赖世家大族的支持,而是凭借地方豪强势力的助力。
这些人手头有充足的兵力、丰厚的财富和大量的粮食,为曹操逐鹿中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。但反观张辽,他能依靠的只有一小撮残存的部下,除此之外,几乎没有任何资源可言。
曹操看人确实很有眼光。尽管张辽无法提供财力支持,但他个人能力出众,尤其擅长指挥军队,是位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。
自从投靠吕布后,张辽便成为一位能独立作战的统帅,屡次给曹操制造了不少难题。
手握资源的地主固然关键,但能征善战的将领同样不可或缺。投靠曹操后,张辽的军职一路高升,从中郎将到副将,地位甚至超越了不少曹营老将,这自然引发了一些人的不满情绪。
公元200年,曹操阵营中能获得侯爵封号的将领屈指可数,只有夏侯惇、乐进等少数几位将领获此殊荣。即便是曹仁这样的大将,也要等到五年后的公元205年才被封为侯爵。
张辽刚刚归顺曹操,很快就获得了关内侯的爵位。正因为如此,曹操把他当作典型,专门派他来劝说关羽归降。
曹操对待关羽的厚待,虽不及《三国演义》中渲染的那般“耀眼”,但也绝非寻常。
然而,关羽却因此丧失了统领兵马的实权。
曹操手下的军队大权,只有曹家和夏侯家的将领才能掌控,其他姓氏的将领顶多挂个虚名,实际权力轮不到他们。
在司马懿夺取曹魏军队控制权之前,曹魏的军事力量主要由曹家和夏侯家牢牢掌控。
关羽对此心知肚明。曹操特意让张辽前来劝说,显然是为了表明他对待归顺将领的态度。有张辽这样的人物做表率,曹操的用意不言而喻。
曹操对关羽的待遇可谓相当优厚。刚回到许都,他就立即提拔关羽为偏将军,并赐予汉寿亭侯的爵位。这样的封赏,在曹操的众多将领中,几乎没人能比得上。
每次曹操召集会议时,只有关羽能坐在座位上,其他将领则只能站立一旁。
关羽真正在意的并非那些虚名,而是手握兵权的实际力量。
在曹操的阵营里,关羽或许永远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。
在刘备的阵营中,关羽的地位非同一般。早在归顺曹操之前,他就已经是刘备麾下不可或缺的得力干将了。
身处显赫官位却无兵权在握,面对漂泊不定却未来可期,关羽究竟该何去何从?
在张辽前来劝说关羽之前,关羽心中尚存几分犹豫。然而,当张辽与他交谈之后,关羽仿佛从张辽身上预见了自己未来的处境:不仅无法掌握兵权,还要面对曹操麾下那些对他心怀不满的将领们的打压。
既然这样,关羽为何还要继续待在曹操身边呢?
关云长最终选择弃曹投刘,背后另有隐情。这位义薄云天的名将,之所以决定离开曹营,重归玄德麾下,其中自有其深层的考量。这段历史故事,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真相:关羽与刘备之间,不仅仅是君臣关系,更有着超越利益的深厚情谊。正是这份情义,促使他做出了这个重要抉择。
关羽对曹操心存感激吗?
说起感恩之心,关羽对曹操确实心怀感激。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,曹操待关羽都不薄。
尽管关羽对曹操并无好感,但这并不代表他心中没有怨恨。
201年,刘备在与曹操的交战中失利。逃往荆州的路上,关羽忍不住对刘备发起了牢骚:
关羽叹息道:“当初要是听了我打猎时说的话,也不至于落到这般田地。”
这段言辞出自关羽之口,当时他正享受着曹操的厚待,随后被恭敬地送离了许都。
从这件事可以看出,不管曹操对关羽多么器重,关羽始终没有打消过除掉曹操的念头。
历史上关于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的说法,其实完全是后人虚构的故事。
从上述分析来看,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:不管曹操当年有没有将秦宜禄的妻子许配给关羽,也不论曹操对关羽有多好,更不必说曹操派谁来劝说关羽,这些都动摇不了关羽离开曹操、重新投奔刘备的决心。
关羽并非对女色、财富和权势毫无兴趣,只是相比这些,他更看重的是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。他深知身为男子汉大丈夫,来到世上就该有所作为,不虚度此生。
在曹营时,关羽始终难有施展抱负的舞台。但投奔刘备后,他不仅能够尽情发挥自己的领兵之才,还能得到主公的全力支持和信赖。
事实证明,关羽当年毅然离开许昌的优渥生活,选择追随刘备是明智之举。正是这个决定,才让后世得以见证那位名震天下的关云长。倘若他贪图安逸留在曹操麾下,或许就不会成就如此传奇的一生。
